第119章 平衡各方,维持稳定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9章 平衡各方,维持稳定

 

第119章:平衡各方,维持稳定

林翰将那封匿名信搁在案头,目光沉静。窗外的风依旧呼啸,灯火摇曳,映得他的影子在墙上忽明忽暗。他缓缓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春秋》,翻了几页,却并未细读,只是若有所思地望着纸页上的墨字。

他知道,改革己经进入深水区,任何一步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朝堂、民间、边疆、环境……方方面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稍有不慎,便可能激起滔天巨浪。

第二日,早朝未散,御书房内己是一片争执声。守旧派老臣们纷纷弹劾林翰,指责其“妄改祖制”、“动摇国本”,更有甚者,称其“私通外邦”,意图颠覆社稷。而改革派则寸步不让,反斥守旧派“固步自封”、“误国误民”。

林翰端坐于侧,听而不语,首到争论达到顶点,才缓缓开口:“诸位大人所言皆有理,然大梁非一姓之国,乃天下人之大梁。今日列强环伺,百姓困苦,若不求变,何以立足?但变革之道,亦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他顿了顿,取出一份奏折,展开道:“我拟订了一个分阶段改革方案,初期保留部分旧制,给予守旧派缓冲时间;中期逐步引入新政,确保过渡平稳;后期再全面推行,以图长治久安。同时,朝廷将设立‘旧制安抚司’,保障守旧派士绅的利益不受损害。”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几位守旧派老臣面面相觑,虽仍心存疑虑,却也知这是目前最稳妥的办法。最终,他们勉强点头同意,朝堂气氛稍缓。

然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地方。

数日后,江南某镇爆发大规模罢工。传统织布作坊的工匠集体停工,抗议新式机器取代人力,导致大量工人失业。街头巷尾聚集着愤怒的人群,高喊“还我生计!”“打倒洋匠!”场面一度失控。

林翰闻讯后,立即派遣专员前往调解,并亲自召见当地工商业代表与手工业工会负责人。他在议事厅中设下圆桌,让双方轮流陈词。

“我们不是反对变革。”一位年长的手工业者站起说道,“但我们世代靠织布为生,如今机器一上,饭碗就丢了,叫我们一家老小如何活命?”

林翰点头,转向新兴工商业者:“你们可愿提供培训机会,帮助他们转型?”

一位年轻商人迟疑片刻,终是点头:“我们可以开设技工学堂,教授操作机械、维护设备等技能,让他们成为技术工人。”

林翰当即拍板:“好!即日起,朝廷将拨款设立‘手工业转型基金’,用于补贴转岗培训与设备购置。同时,鼓励工厂优先录用本地转型工人。”

这一决定令现场众人松了一口气。虽然仍有不满情绪,但至少有了出路。

与此同时,边疆局势也愈发紧张。

北方边境传来消息,邻国大军调动频繁,似有异动。朝中立刻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削减工业开支,加强边防;另一派则认为不应因一时警报而中断改革进程。

林翰召集兵部与工部官员连夜商议,最终定下策略:边疆驻军维持原有编制,不再增兵;但通过发展边贸与本地产业,提升边疆经济活力,使其具备一定自给能力。如此既能稳定军心,又不至于拖累内地建设。

“我们要做的是长远布局。”他对众臣道,“若只顾眼前安稳,将来反而更难应对。”

接下来的几周里,林翰亲自主持修订《市易律》,将股份制、期货交易等现代商业规则纳入其中,并设立“商法仲裁所”,由熟悉新制度的官员主持,专门处理商业纠纷。此举极大提升了商人信心,尤其是那些曾观望的年轻人,开始踊跃投资新项目。

然而,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

京郊某村因附近新建的炼铁厂排放黑烟,村民咳嗽不止,田地枯黄。消息传入京城,舆论哗然。有人指责林翰“为利弃民”,甚至有人组织游行,要求关闭工厂。

林翰没有回避,而是亲自前往事发地视察。他站在田埂上,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和干裂的土地,眉头紧锁。

回到京城后,他召集工部与礼部官员,提出设立“环境保护司”,专责监管工业排放,并制定严格的排污标准。同时,鼓励企业研发清洁技术,对达标企业给予税收减免。

“发展不能以牺牲百姓健康为代价。”他说,“我们必须找到平衡点。”

夜色再度降临,林翰独自坐在书房中,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与报告。他知道,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未来还有更多风暴等着他去面对。

忽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大人,洛阳方向急报——”侍从低声禀报。

林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讲。”


    (http://www.quwenw.com/book/ADDHBH-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