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普及教育,扫除文盲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7章 普及教育,扫除文盲

 

第117章:普及教育,扫除文盲

夜风穿廊,林翰合上密报,神色凝重。纸币试点虽己初见成效,但暗流涌动,局势远未稳定。他深知,要真正稳固国本,仅靠经济改革远远不够,必须从根源着手,提升国民素质,为大梁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翌日清晨,林翰召集心腹幕僚于书房议事。他摊开一份地图,指着各地城镇与乡村,“如今纸币推行己见成效,但百姓识字者寥寥无几,许多交易仍依赖口头约定,甚至因不识字而受骗。若欲强国富民,非普及教育不可。”

一名幕僚皱眉道:“大人所言极是,然兴办教育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眼下边疆未稳、外交吃紧,是否应暂缓?”

林翰摇头,“正因边疆未稳、外交吃紧,更需强民以固根本。若百姓愚昧无知,纵有良策也难施行。唯有教化民众,方能使其明理守法,知利害、辨是非,助我等共图大业。”

话音刚落,门外亲随禀报:“礼部尚书周文远求见。”

林翰示意请入。周文远年近花甲,乃朝中老臣,素来主张崇儒抑商,听闻林翰有意推广新式教育,特来探问究竟。

“林大人,听闻您有意广设学堂?”周文远开门见山。

“正是。”林翰拱手道,“如今工商业兴起,传统私塾己难满足需求。学生若只读西书五经,不知算术、格物、医理,如何应对新时代之变?”

周文远眉头微蹙,“可这岂非舍本逐末?圣人之道,才是立身治国之本。”

林翰微笑道:“圣人之道自然不可弃,但若仅有经义而无实学,便如大厦缺柱,根基不牢。试看西方诸国,皆因重科学、讲技艺而强盛。我大梁若欲自强,当兼收并蓄,既承儒家之德,亦纳现代之智。”

周文远沉吟片刻,终未再反驳。临走时,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林翰一眼,“若真能兼顾儒学与实用之学,老夫愿鼎力相助。”

数日后,林翰奏请朝廷设立“国立师范学堂”,专司培养教师,并在京城及各州县兴建官办学堂,推行义务启蒙教育。皇帝思虑再三,最终允准。

然而,阻力接踵而至。

首当其冲的是土地问题。不少地方官员以“农事为重”为由,不愿划拨良田建校。更有乡绅借机抬高地价,企图从中牟利。

林翰亲自前往江南巡视,召见当地士绅,首言道:“诸位皆为一方望族,若能捐地助学,朝廷必予嘉奖,子孙后代亦将受益无穷。若执意阻挠,不仅耽误子弟学业,亦恐失民心。”

一番话说得众人面面相觑。最终,在几位开明士绅带头之下,纷纷让出部分田地,学堂得以顺利动工。

师资短缺更是难题。旧式文人多不愿教授新学,而通晓算术、物理之人又极为稀缺。

林翰下令在京师开设“速成教师培训班”,招募年轻学子及低级官员,亲自授课,讲解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等知识。他还将自己带来的现代教材译成古文,供学员研习。

一位年轻教员疑惑道:“大人,这些内容与西书五经迥异,学生能接受吗?”

林翰笑道:“若只教他们背诵圣贤之言,却不知为何而学,终究只是空谈。唯有让他们明白天地运行之理,掌握实际技能,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教学内容亦引发争议。一些老儒生坚持“六艺之中,礼乐为先”,反对引入西方科学。

林翰并未强行压制,而是邀请这些学者参观实验课。他亲自演示杠杆原理、光折射实验,又用显微镜展示水中微生物,令众人大为震撼。

“此非妖术,而是自然之理。”林翰说道,“圣人云:‘格物致知’,今人若不识物性,何谈修身齐家?”

终于,几位老儒点头称是,愿意尝试将新学纳入课程。

学堂初设之时,百姓反应冷淡。许多人认为读书无益,不如务农做工实在。更有甚者,视识字为“士人之事”,与己无关。

林翰命人在市集设点宣讲,派发《识字手册》,并组织儿童识字竞赛,优胜者可获布匹、米粮奖励。他还派遣学徒下乡,挨家挨户教授基本读写。

一时间,街头巷尾常见孩童围坐,跟着老师朗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虽仍带些戏谑之意,但识字风气渐起。

洛阳一处新建学堂内,一位老妇人拉着孙儿的手,满脸欣喜:“以前连名字都不会写,如今竟能认得几个字,将来出门做生意也不怕被骗了。”

然而,保守势力并未就此罢休。

某日,林翰收到一封匿名信,指责学堂教授“异端邪说”,煽动民间“离经叛道”,更有传言称“学堂藏妖术之书,惑乱人心”。

林翰冷笑一声,将信搁置一旁。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夜色渐深,他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零星的学堂,心中思索着下一步计划。

屋外,风声呼啸,树叶沙沙作响。


    (http://www.quwenw.com/book/ADDHBH-5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