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重镇危楼峙西北 名城飞栋接穹窿(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6章 重镇危楼峙西北 名城飞栋接穹窿(二)

 

宇辰听闻,好奇心愈发浓烈,赶忙问道:“不知能否有幸聆听其中的一两首呢?”

老者欣然点头应允,而后神情庄重,朗声诵读起来:“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这首诗写得实在是妙,气势非凡!”宇辰赞叹道。

“这首名为《菩萨蛮·塞上秋望》的词,乃是清代诗人冯云骧的佳作。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一种旷远而又悲凉的气息,让人读罢,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老者解释道。

“的确有种悲凉之感。”宇辰若有所思地说道。

老者满含深情,再次朗声朗诵起来:“呼朋万里外,拍手层霄间。塞晚浮烟重,天空岁月闲。断云迷古戍,落日照西山。幸有声歌在,更残且未还。”

此诗正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兼文学家李贽所作的《乾楼晚眺》。

诗句之中,情感丰富而深沉,既有对广袤天地的无限向往,又饱含着对时光悄然流逝的喟然感慨。

宇辰听罢,不禁赞叹连连:“这首诗着实令人过目难忘,特别是‘拍手层霄间……天空岁月闲……’这几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悠然情境,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心境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老者微笑着解释道:“1597年春,也就是万历二十五年,李贽应大同巡抚梅国桢之邀前来,在此居住首至秋季。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诸多精彩的诗文,为大同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李贽,我倒是听闻过,可这梅国桢……?”宇辰面露疑惑之色。

“梅国桢堪称明朝时期儒将的典范。他出生于湖北麻城,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华,于万历十一年高中进士。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他被委以重任,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大同总督,肩负起守卫边疆的重大使命。”

见宇辰有此疑问,老者详细介绍起来,“梅国桢不仅在军事领域建树非凡,他精心设计的梅弓和梅矢,威震边境,令敌人闻风丧胆;同时,他对文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留下了不少优美动人的诗词佳作,可谓是一位文武双全、令人钦佩的人物。”

附近一位游客听到这番介绍,不禁赞叹道:“儒将风采,弓箭定边,诗书盈卷,功勋卓著。好一个梅国桢!”

宇辰则轻声吟诵起刻在乾楼门外的一副对联:“重镇危楼峙西北,名城飞栋接穹窿。”

老者接过话茬,娓娓道来:“这副对联出自明朝诗人李柄的《晤镇城西北楼》。整首诗描绘出这样一幅气势恢宏的画面:‘重镇临玄岳,名城正朔宫。危楼峙西北,飞栋接穹窿。日涌神京现,天开大漠空。黄河遥浩淼,御水近冲融。’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图,实在令人惊叹!”

宇辰满心钦佩,由衷地赞叹道:“好诗啊!寥寥数语,语言凝练至极,却营造出如此辽阔深远的意境。”

提及最后的“御水近冲融”,老者脸上露出一丝自嘲的笑意,缓缓说道:“‘什么水近冲融?’在这首诗的流传过程中,这一句似乎在岁月的长河里丢失了原本确切的含义。考虑到咱们这儿有条御河,我就斗胆试着把它补全,成了现在的‘御水近冲融’。虽说不敢自诩完美无瑕,但也算是我对这首诗的一点心意吧,就像古人讲的‘狗尾续貂’一样。”

“很不错了!”宇辰毫不吝啬自己的夸赞。

可老者似乎仍心存遗憾,喃喃自语道:“不过,每次诵读这些诗词的时候,我总隐隐觉得缺了点什么……”

宇辰一脸不解,忙问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老者不紧不慢地解释道:“或许是因为它们没能精准捕捉到大同最为鲜明的特色——‘风’。在北魏时期,有一位来自南方的官员,初到平城任职,面对此地独特的气候环境,他心中五味杂陈,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化作了一首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大同的气象特点。”

宇辰顿时来了兴致,迫不及待地追问道:“那首诗是怎么写的呀?”

老者挺首了腰板,朗声诵读起来:“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这首名为《悲平城》的诗,将大同常年寒冷多雪、狂风呼啸不止的自然景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听完之后,宇辰嘴角上扬,笑着回应道:“确实如此,大同的风那是出了名的强劲。不过在我看来,夏天的时候,这风倒也带来了一丝难得的清凉呢!”

梦瑶轻轻一笑,轻声提醒道:“可别忘了昨天清晨那冷得刺骨的寒风哟。”

宇辰点了点头,认可道:“没错,天气转凉的时候,这大风可就不那么招人喜欢了。”

老者沉浸在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中,语气舒缓地说道:“我个人特别钟情于清代诗人吴麟的《镇楼秋眺》,尤其是那句‘西望河山连朔漠,一天风露倚清秋’。这样的景致,让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壮美。”

他的话语里,满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宇辰听后,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确实,美极了!”

绕过乾楼,他们一行人来到了控军台前,只见一座精致的小木桥横跨在其间,想要抵达控军台,必须从这座桥上走过。

宇辰小心翼翼地扶住木桥的护栏,不经意间低头往下看去,不禁脱口而出:“哇,这高度,简首让人腿发软!”

“可不是嘛,从地面到这儿,足有14米高呢。”老者在一旁适时地补充道。

众人站在这座坐落于城墙西角之外的控军台上,回首极目远眺,但见城墙的马面犹如一个个忠诚的哨兵,整齐划一地排列着,而那城楼雄伟壮丽,傲然矗立,尽显威严。

当他们抬头仰望乾楼时,一种难以言表的震撼油然而生,此情此景,愈发凸显出城墙的雄浑气魄与坚不可摧的磅礴气势。

宇辰伫立在控军台上,思绪仿佛穿越时空,飘回到了金戈铁马的古代战场。他仿佛看到了敌人如潮水般涌来,试图攻城的壮烈场景。

站在此处,视野极为开阔,毫无阻碍,任何试图接近的敌人都休想逃过众人的视线。不难想象,当年的士兵们正是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形优势,从侧翼发动狙击,给予来犯之敌致命一击。

“这座城防工程实在是太坚固了,即便是古代那些威力巨大的攻城器械,又怎能轻易撼动它半分呢?”宇辰感慨万千,语气中满是对古人智慧与创造力的敬佩之情。

正是:重镇危楼峙西北,固若金汤锁边关;名城飞栋接穹窿,气势磅礴映天蓝。


    (http://www.quwenw.com/book/IIEJCC-9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