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弁借南朝时印度僧人达摩祖师与南朝梁武帝萧衍关于‘功德’的进言,来阐述佛教‘应世’的观点。”老者说道。
“这个故事我知道。”梦瑶接过话茬,“梁武帝派遣使者,将达摩祖师迎接到京城建康,也就是如今的南京。梁武帝向祖师请教佛法,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梁武帝问,‘朕自登九五之尊以来,度化众人、建造寺庙、抄写经文、塑造佛像,这有何功德呢?’达摩祖师回答说:‘无功德。’”
“达摩祖师的意思,就是说盖寺庙、造佛像、抄经文,这些都不算有功德,对吧?”宇辰问道。
“没错。”梦瑶肯定地回答。
“为什么这么说呢?”宇辰继续追问。
“梁武帝当时也满心疑惑。”老者接着讲述,“梁武帝便问:‘为何无功德呢?’达摩祖师缓缓开口解释道:‘世间的种种现象,都不过是人天小果的报应,是由众生的业力感召而来,就如同影子紧紧依附于实体一般。即便有所谓的善缘,也并非永恒不变的真实状态。’”
“不懂。”宇辰疑惑。
“面对仍旧困惑的武帝,达摩祖师进一步阐释道:‘真正的功德,并非通过世俗的追求就能获得。只有净化心灵,拥有纯净的智慧与奇妙圆满的境界,其本质是空寂无常的。唯有如此,才能超越物质层面,超脱红尘的束缚。’”
“仍然不懂。”宇辰说。
“武帝听后似懂非懂,心中不禁又升起疑问:‘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高层次的状态呢?’祖师微笑着回应:‘首先要摒弃一切杂念妄想,回归内心清净的本源;其次要勤修禅定功夫,培养静谧的心境;最后要领悟佛法的真谛,践行菩萨的六度万行,广结善缘、利济众生。当我们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提升自我修为上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趋近于真理之道,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自在。’”
“还是不太明白呀。”宇辰一脸困惑地说。
“是这样的意思,”老者耐心地解释道,“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自从登基成为皇帝之后,抄写佛经、建造佛寺,培养和度化的僧人不计其数,平日里还做了许多善事,广泛结交善缘,并且一首保持净身持戒,请问我这样做有什么功德呢?’
达摩祖师回答道:‘没有功德。’
梁武帝赶忙追问:‘为什么没有功德呢?’
达摩祖师便缓缓说道:‘世间所有看似繁华绚丽的事物,实际上都如同浮云一般转瞬即逝,无法真正触及到灵魂的深处。福德与功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仅仅在表面形式上进行布施、做善事,只能带来一时的满足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在品质的升华。如果不能够深刻地自我反省,觉察自身的问题,唤醒内心潜藏的良知,那么即便拥有再多的财富或者再高的名望,也无法填补心灵上的空虚。’”
接着,达摩祖师又以温和的语调进一步阐述其中的道理:“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学会放下那些外在的包袱,回归到自己的本心和本性,去寻觅那片清净的精神家园。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内在修行,持续磨砺个人的品德与行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功德境界。否则,无论外在表现得多么光鲜亮丽,内心终究还是会处于混沌迷茫的状态。”
“我们需要学会放下外在负担,回归本心本性,找到那片清净之地。唯有通过内在修行,不断磨砺个人品行,才能够达到真正功德境界。”宇辰喃喃自语着,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思绪也随之飘向了一个深邃的话题。
“就如同《黑神话·悟空》里的孙悟空,他在追求自我觉醒、努力证得佛果的历程中,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着一段探寻真理、实现自我升华的旅程。”宇辰有感而发。
“没错。”老者微笑着,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无论是遭遇外界的重重挑战,还是面临内心的种种困惑,都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实践,最终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与突破。”
宇辰接着阐述道,“就像悟空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领悟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实现了自我价值。”
“的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其实有着数不清类似的经历,也蕴含着诸多启示。只要我们有勇气首面真实的自我,敢于挑战自身极限,就能一步步揭开生命的神秘面纱,寻得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梦瑶感慨颇深地说道。
这时,一名僧人缓缓开口:“内省修身,以智慧开启觉悟之门,如同破茧成蝶般,方能顿悟本我。”
“没错,通过内在修行,明心见性,这才是至高的德行。福报享尽之时,仍可能堕落,此为福德,并非功德。”旁边一位云游和尚接过话茬,“功德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相之德,另一种是无相之德。”
“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宇辰好奇地问道。
“有相之德具有无常性,而无相之德则是无为的。”那和尚耐心解释,“梁武帝建造寺院、布施设斋,他做这些功德是出于求取利益之心,所以属于有相之德;无相之德则是要抛开一切人为的分别之心,让我们本来就具备的清净佛性得以显现,心中念念无滞碍,这才叫做功德。”
“说得太对了!”宇辰恍然大悟,“就像《黑神话?悟空》里的黄眉,游戏中他建造了金碧辉煌的小西天,然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带有功利心,是有目的的行为,这就是典型的有相之德。”
“正是如此。”那和尚点头表示认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梦瑶轻声念道。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该如何践行这些道理呢?”宇辰又抛出了新的疑问。
“要断绝贪念、瞋恨和愚痴。”和尚回答,“做人应当内心谦和,真诚地对待他人,不让自己的心性被妄念所蒙蔽,这便是在修功德。”
“就这么简单吗?”宇辰有些难以置信。
“并不简单。”和尚说道,“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老者也补充道。
正是:三千界里,无量光中,善化众生皆平等;西大皆空,六尘不染,清净法身证菩提。
(http://www.quwenw.com/book/IIEJCC-8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