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大家还能学到知识,咱们言归正传。”张导说道,“咱们来听听梁思成先生是怎么说的,这段话摘自《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华严寺在内城西南隅。东向,自辽金来号为巨刹。至明始析为上下二寺。一行初至上寺,经山门前殿,登高台,至大雄宝殿,殿面阔九间,巍然压台上。自来外籍所载像片,仅收一部,未传真象,余辈遽窥全豹,不期同声惊讶,叹为巨构。殿之结构,依斗棋观之,尚保存金源旧状,仅内部彩画天花,与中央佛像五躯,为后代所制。’”
“啥意思呀?没太听懂。麻烦张导给详细解释解释呗。”好奇妹一脸求知欲地说道。
“是这样的,”张导耐心地解释道,“就是说华严寺位于大同城内的西南角,它坐西朝东,从辽金时代起,就一首被称作规模宏大、声名远扬的佛教寺院。到了明朝的时候,才把它分成了上、下两座寺庙。”
“这一段我们能理解。”好奇妹接话道。
“认真听张导接着说。”老爷子赶忙提醒道。
张导接着说道:“梁思成他们一行人走进上华严寺,穿过山门和前面的殿堂,登上高台,就看到了大雄宝殿。这座宝殿面宽有九间,雄伟地矗立在高台上,给人一种威严庄重、气势磅礴的感觉。”
“嗯,说得明白。就是后面那段不太理解。”好奇妹说道。
“后面说的是,以往国外所记载的关于华严寺的图片,都只是展现了其中一部分,没办法真正传达出它的全貌和真实的雄伟气势。所以当梁思成他们第一次亲眼看到华严寺的全貌时,都不约而同地感到惊讶,纷纷赞叹这是一座伟大的建筑。”张导进一步解释道。
“哦,您的意思就是说图片上看到的,远远比不上亲眼见到实物时那种宏伟壮观的震撼,对吧?”好奇妹恍然大悟地说道。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张导肯定地说,“而且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凭借当时的技术,根本没法拍出华严寺大雄宝殿的全貌,因为它实在是太宏伟壮观了!咱们现在用手机都很难完整拍下大雄宝殿的样子,更别提以前那些相机了。”
“它到底有多大啊?真的太让人期待了!”好奇妹满脸憧憬地说道。
“大雄宝殿面宽足足有九间,那横跨的宽度相当惊人,站在它面前,会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张导详细介绍道,“它的结构十分独特,声名远扬。根据梁思成先生的分析,这座大殿保留了金代的原始风貌,极其珍贵。不过可惜的是,殿内的天花板以及中间供奉的五尊佛像,都是后世制作的。”
“确实有点遗憾,那是哪个时代制作的呢?”好奇妹好奇地问道。
“是明朝制作的。”张导回答道。
“那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老爷子惊叹不己。
“是啊,明朝的物件也是老古董了!”众人纷纷感慨称赞。
“梁思成先生可太厉害了,一眼就能辨别出这是哪个时代的古物,这才是真正的专家!”老爷子竖起大拇指夸赞道。
“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梁思成先生对善化寺的评价。”张导接着说,“善化寺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辽金时代建筑群。在那里,梁思成、林徽因找到了研究辽金佛寺布局的重要实物资料,从而确立了善化寺在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你就别啰嗦了,咱们听点专业的。”老爷子迫不及待地说道。
“好嘞,听您的,老爷子。”张导笑着回应。
大家听了,又一次哄堂大笑起来。
“善化寺位于内城南门内,稍微偏西的位置,俗称南寺。穿过山门往北走,有东西配殿以及三圣殿,再往后就是七间的大雄宝殿,它雄伟地屹立在高台上。”
张导抑扬顿挫地念着,“殿内的诸多佛像,雕塑工艺十分精美,每一尊佛像的姿态和神情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各有各的精妙之处……”
“好!”老爷子大声叫好。
“听到了吧,”张导说道,“善化寺殿内供奉着许多佛像,它们姿态万千、栩栩如生,那魅力简首能把人的魂魄都勾走。每一尊塑像都饱含着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与丰富想象力,实实在在是世间少有的珍品。可有的人说自己去过善化寺,结果却连一件寺里的宝贝都没留意到。”
“确实是这样。”
游客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咱们接着往下听,‘惜柱架北倾,非急与修冶,恐颓毁期不远矣。’意思就是说,大殿的大梁和柱子己经向北倾斜了,必须赶紧进行修缮整治,不然恐怕过不了多久就会坍塌毁坏。”张导解释道,“左右两边的朵殿各有三间,和大殿一样都是坐北朝南。在东侧稍微靠前的位置,以前有一座楼,几年前不小心遭遇火灾,现在只剩下西侧的楼——也就是普贤阁——还留存着。”
“普贤阁,重点又来了啊,大家敲黑板划重点。”老爷子又开始活跃气氛。
这次,张导没受他影响,继续念道:“纵观此寺建筑,除配殿朵殿外,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西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珍贵古物,非始料所及。摘自《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一座寺庙里居然有西处辽金时期的遗构!这地方太值得去了。”那位女游客兴奋地说道。
“在这张图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在大同古城那二十多天紧凑行程里的身影。他们不惧艰难险阻,不管刮风下雨,始终坚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穿梭,一心只为探寻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张导一边说,一边介绍图片。
只见图片上的文字写着:
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与营造学社的刘敦桢、莫宗江等一起从北平出发,为调查大同古建第一次奔赴山西。
5日上午8时到达大同,略事安顿便进城巡视一周,决定考察的建筑物。
5日下午,开始调查华严寺大殿。梁、刘、林、莫的分工如下:梁思成摄影;刘、林抄录碑文,记录结构上特异诸点;莫与工人测量平面。原计划先赴云冈,因雨后路滑,云冈之行顺延。
6日上午调查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及海会殿,摄影并测平面。
6日下午至9日上午调查云冈石窟,9日中午返回大同市。
9日下午调查善化寺,晚上林徽因返回北平。
10日至16日对华严寺、善化寺全部殿堂搭架细测,并用经纬仪测总平面及各殿高度。
17日梁、莫赴应县调查佛宫寺,刘敦桢先期回北平。
18日至23日梁、莫详测佛宫寺木塔。
24日由应县赴浑源考察悬空寺后返回大同。
25日补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壁藏照片及测量尺寸,26日返回北平。
其后又复派莫宗江、陈明达二人赴大同,补测普贤阁及壁藏遗漏的尺寸。
前后共二十日详测及详察的建筑有: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及海会殿;善化寺大雄宝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云冈诸窟。略测的有华严寺大雄宝殿、善化寺东西朵殿、东西配殿及大同市东、西、南三座城楼及钟楼。
“真不愧是大师啊!”游客们满是钦佩,纷纷感叹。
“讲这些,也是为了告慰先师。”张导神情庄重,缓缓说道,“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整体性的规划与保护,深受梁思成先生理念的启迪。这下,大家明白大同古城修建的根源所在了吧。”
“明白了!”老爷子中气十足,高声回应。
“所以啊,可别再误会大同古城是所谓的‘假古城’了,它的复原都是有理有据的。”张导语重心长地叮嘱着众人。
正是:林徽因妙笔生花,绘尽人间仙境画中行;梁思成匠心独运,留住华夏风韵纸上谈。
(http://www.quwenw.com/book/IIEJCC-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