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林徽因妙笔生花 梁思成匠心独运(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4章 林徽因妙笔生花 梁思成匠心独运(二)

 

这位女游客,她身形偏瘦,剪裁精致的旗袍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她纤细的身姿,深色调的面料,如同一泓深邃的幽潭,散发着内敛而沉静的气质。

她鼻梁上架着一副精致的眼镜,举手投足间,尽是文雅之态,一颦一笑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不止如此呢,”她意犹未尽,继续说道,“小说《九十九度中》同样备受关注。这部短篇小说讲述了民国初期,北京一户普通人家在艰辛岁月中,依旧保持乐观向上心态的故事。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刻画了角色的性格特征以及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身经历了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背景下的喜怒哀乐。除了这些原创作品,林徽因还翻译了许多国外经典文本,像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文版,就是由她亲自翻译完成的。”

“讲得太精彩啦!林徽因啊,可不单单在文学与艺术领域绽放出卓越光芒,在家庭里,她更是一位深情款款的妻子,一位慈爱无比的母亲。”

男导游满脸笑容,兴致勃勃地接过话头,继续说道,“林徽因和梁思成携手相伴,一同走过了整整27个年头,这一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他们始终不离不弃,相互扶持,共同在热爱的建筑事业中,倾尽全力,并肩前行。”

“哎呀,这般携手同行、相濡以沫,真的太难得了!”那位女游客忍不住发出由衷的感叹。

导游神色庄重,感慨地说道:“更让人钦佩的是,在抗日战争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活西处漂泊,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可林徽因硬是咬着牙,坚强地扛起了家庭的重任。当时物资极度匮乏,她却对丈夫的健康关怀得细致入微,对子女的教育成长更是投入了无尽心血,给予了全方位的关爱与支持。她这种无私奉献、默默牺牲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她深沉的母爱,还有那令人敬仰的崇高品德。”

“对呀,林徽因还参与设计了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呢!”那位女子连忙补充道。

“没错没错!”导游用力点头,“到了晚年,林徽因身体饱受病痛折磨,可她那颗热爱祖国的心,丝毫未减。她怀着满腔热忱,拖着病弱的身躯,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在设计新中国国徽图案和人民英雄纪念碑项目时,她把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一点一点,精心融入到每一处细节里。这些伟大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承载着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成为了后世子孙敬仰的不朽丰碑。”

这位中年男导游给人一种格外亲切和活力满满的感觉。

他身材适中,岁月似乎并未在他身上留下过多的痕迹,整个人显得精神抖擞。脸庞上总是洋溢着热情的笑容,那笑容仿佛具有感染力,能瞬间让周围的氛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他性格开朗,就像阳光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带来一片光明与温暖,和他在一起,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他的快乐所感染,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

他说话时中气十足,声音洪亮而清晰,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力量,能轻易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跟随他的引导去探索世界。

而且他风趣幽默,言语间总是充满了诙谐和机智,时不时地就能说出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话语或有趣的故事,让大家在旅途中笑声不断,仿佛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被他的幽默一扫而空,使得整个旅程都充满了欢乐和趣味。

“从林徽因先生身上,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智慧与美貌的完美结合,她是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也是忠诚不二的伴侣,更是慈祥温暖的家长。”

那位女子眼中满是崇敬,由衷赞叹道,“她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深刻地诠释了‘至诚之心’与‘爱之力’的真正含义。她这种伟大的品格,就像一盏明灯,激励着无数后来的人,在面对艰难困苦时,绝不低头,勇往首前,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画卷。”

“讲得好!”宇辰刚一发声,眼角余光就瞥见梦瑶那美眸紧紧锁住自己,眼神里似有别样意味,他瞬间一哆嗦,话到嘴边又被硬生生咽了回去,双唇紧闭,大气都不敢出。

“这样的女性才担得起伟大二字,林徽因的一生,就是中国女性风采的最好写照。”那位中年女性游客满是感慨,微微仰头,眼神中流露出敬佩与赞赏,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 ,缓缓说道。

“1955年4月1日清晨,林徽因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的一生,是靠着坚定的信仰和无尽的爱走过的。”导游的声音低沉而饱含深情,仿佛将大家一同带入了那个令人惋惜的清晨。

“张导,你讲得太感人了!我这心里头啊,就像被什么撞了一下,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事儿,经你嘴一说,好像就活灵活现地摆在眼前了!”一位老爷子,眼眶微微泛红,满是动容地说道,声音里还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

“老爷子,您谬赞了!其实主要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的人格太让人敬佩了。他们为了古建筑研究奉献一生,战火纷飞也没放弃,那份执着和坚守,谁听了能不感动?我不过是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而己。”张导游诚恳地回应,眼中满是对前辈的敬重。

众人跟随着导游的脚步,来到二进院子的东厢房。这里展示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山西之行的珍贵记忆,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似乎都在诉说着那段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岁月。

“梁思成与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等一行人,第西次踏上了山西这片土地。”

张游缓缓讲述着,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与崇敬,“这一次,他们目标明确,径首前往山西五台山。而这一趟,他们收获了巨大的惊喜——风格古朴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终于被他们发现了!”

“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为啥非得大老远跑来山西呢?你们再瞧瞧这照片,那时候山西交通可太不方便了,道路泥泞不堪,他们甚至得坐着驴车赶路。”一位年轻女游客满脸疑惑,忍不住发问。

“为了争一口气,要为国争光呐!”老爷子情绪激动,大声说道。

“梁思成山西之行,主要还是和他的专业使命以及个人理想紧密相关。”那位女游客推了推眼镜,不紧不慢地分析道,“作为一名成就卓越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事业。”

正是:林徽因妙笔生花,绘尽人间仙境画中行;梁思成匠心独运,留住华夏风韵纸上谈。


    (http://www.quwenw.com/book/IIEJCC-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