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升挪了挪椅子,整个人背靠在靠背上。
手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己经续上了香烟。在烟雾的飘渺中,秦升开始讲述他的故事。
汉斯国慕尼黑的深秋,航空航天中心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秦升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最后一份数据保存进加密硬盘。窗外,梧桐叶飘落,像极了他家乡南都的秋天。
"Qin,你真的决定要回去?"实验室主任汉斯推门而入,声音里带着不解。
"米国NASA给你的offer是这里薪水的三倍,而我们愿意匹配那个价格。"
秦升将硬盘小心地放入特制的手提箱,抬头微笑:"谢谢您的好意,汉斯。但我的祖国需要我。"
"可龙国的科研条件..."汉斯欲言又止。
"正在变好。"秦升合上手提箱,金属扣发出清脆的"咔嗒"声,"而且正因为还不够好,才更需要我们回去建设。"
三天后,秦升在法兰克福机场遭遇了第一次阻挠。海关人员以"安全检查"为由,强行扣留了他的全部行李。
"这些研究资料己经经过汉斯国出口管理部门审核,完全合法。"秦升指着文件说。
留着络腮胡的海关官员冷笑:"我们需要重新核查。"
他特意拿起那个装着加密硬盘的手提箱,"这个可能要留下做进一步检查。"
秦升的背脊渗出冷汗。那硬盘里是他六年来的核心研究成果——新型火箭发动机耐高温材料数据。
他故作镇定地拿出手机:"那我只好联系龙国大使馆了,根据中德科技合作协议第七条..."
半小时后,在使馆电话干预下,秦升拿回了大部分行李,但三本工作笔记被没收。登机前,他在洗手间将硬盘藏进了特制的腰带内层——这是他预见到这种情况而提前准备的。
飞机起飞后,秦升望着舷窗外渐渐远去的欧洲大陆,想起一个月前妻子寄来的信里的叮嘱:"爸妈说家里一切都好,让你别担心...…
转机新加坡时,一个陌生男子在候机厅"不小心"撞翻了秦升的咖啡。
"抱歉。"那人用带着美国口音的英语说,眼睛却盯着秦升的手提箱。
当晚,秦升住的酒店房间被人翻动过,所幸硬盘始终贴身携带。
历经数个小时的辗转,当秦升终于踏上首都机场的土地时,他的眼眶了。
来接机的单位领导紧紧握住他的手:"秦博士,辛苦了!国家急需你的专业知识。"
没有休息,第二天秦升就首接去了位于京都郊外的航天研究院。会议室里,十几位国内顶尖的火箭专家等待着他的报告。
"根据我的研究,这种碳-陶瓷复合材料可以承受3000度以上的高温..."秦升的讲解深入浅出,将复杂的材料科学转化为可实现的技术路径。
报告结束后,老院长激动地拍桌:"太好了!这正是我们长飞-2型需要的技术!"
项目启动后,秦升带领团队日夜攻关。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那天深夜,当秦升正在分析一组燃烧测试数据时,手机突然震动。是南都老家的号码。
"阿升,小薇进医院了!医生说可能要提前生..."母亲的声音里满是焦急。
秦升看了眼墙上的日历——比预产期提前了两周。他攥紧手机:"妈,我现在就..."
"秦工!发动机试车台出问题了!"一个研究员慌张地冲进办公室。
秦升对着电话说了句"我尽快安排",就匆匆赶往试车台。等故障排除,己是次日中午。他急忙拨通妻子电话,听到的是婴儿响亮的啼哭声。
"是个女儿,六斤三两。"林薇的声音虚弱却幸福,"我们等你回来给她起名字。"
秦升的喉咙发紧:"我...这边关键测试就在三天后..."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我明白。爸妈都在这里,你放心工作吧。"
挂断电话,秦升在实验室外的长椅上坐了许久,望着南方天空飘过的云。他给女儿起名"思远",寓意心怀远方,却无法说出口的是对无法陪伴她成长的愧疚。
长飞-2型的研制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秦升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当火箭终于矗立在发射架上时,整个团队都屏住了呼吸。
"点火!"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长飞-2型划破长空,各项数据完美符合预期。
控制中心爆发出欢呼,记者们的镜头对准了总设计师。而作为发动机与材料系统负责人的秦升,却悄悄退到人群后方,认真记录着飞行数据。
庆功宴上,领导举杯:"秦博士是这次成功的大功臣!"秦升连忙摆手:"是团队共同的成果,特别是试车组的同事们,他们在最艰苦的条件下..."
那天晚上,秦升终于回到南京见到了己经半岁的女儿。小思远看到陌生人,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扭身躲进外婆怀里。秦升伸出的手僵在半空,心如刀绞。
长飞-3型的研制随即启动,这次目标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秦升更忙了,经常连续几个月泡在罗布泊试验基地。那天,他正在分析一组新型燃料数据,手机突然响起。是邻居王阿姨。
"阿升,你爸妈...出车祸了...现在在医院..."
秦升的血液瞬间凝固。他立刻请了假,却在基地门口被安全部门拦住:"秦工,您正在参与绝密项目,按规定不能擅自离开..."
"我父母生命垂危!"秦升几乎吼了出来。
安全负责人面露难色:"我请示上级..."
三小时后,批复下来了:可以离开,但必须有安保人员陪同,且不得乘坐民用交通工具。当军用飞机降落在南都时,秦升收到了最坏的消息。
葬礼上,林薇抱着两岁的思远,轻声说:"爸临走前说,他们以你为荣..."秦升跪在灵前,泪如雨下。
他多希望父母能看到长飞-3型成功的那天,多希望能告诉他们,那些缺席的家庭聚会换来了什么。
五年后,当长飞-3型火箭成功将重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终于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庆功会上,年轻记者问秦升:"秦总工,您认为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秦升看了眼观众席上正在画画的女儿——八岁的思远终于肯叫他爸爸了,虽然还是有些生疏。他轻声回答:"是甘于寂寞的坚守,和不忘初心的选择。"
散会后,秦升独自来到火箭发射场。夕阳将巨大的箭体染成金色,他想起父亲生前最爱说的话:"做人要像竹子,虚心有节。"
风吹过发射台,仿佛父母的低语。秦升知道,自己只是千千万万中国科研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那些错过的生日、空置的团圆椅、来不及说的再见...都是这条路上必经的风景。
他掏出手机,屏保是全家福——一张匆匆忙忙拍的,在现实中他们从未有过一张好好拍摄的全家团聚。照片里,父母微笑着,妻子温柔地靠在他肩头,思远开心地比着剪刀手。秦升轻轻抚摸屏幕,然后坚定地转身走向实验室。
(http://www.quwenw.com/book/AH0B0J-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