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昏黄的灯光下,那份由李维提供的、条款相对优厚却也暗藏玄机的《项目合作意向书》摊在简陋的工作台上。墨迹未干,签下“唐枫”和“苏芮”名字的地方,仿佛还带着一丝决绝的温度。
工作室命名:星火之源。
股权结构:唐枫(技术控股,51%),苏芮(技术入股,19%),李维(资金及运营,30%)。
核心条款:
知识产权: 所有基于唐枫提供之核心理论、配方、工艺产生的专利及技术秘密,所有权归“星火之源”公司所有,唐枫拥有永久署名权和核心决策权。
研发自主: 李维负责提供资金、场地、注册公司、基础法务及后续商业化运作。不得干预唐枫、苏芮主导的核心研发方向、工艺细节及实验室管理。研发进度需定期向李维通报。
资金注入: 李维首期注资人民币50万元,用于租赁独立实验室/小型厂房、购置必要设备、支付人员基本薪资及材料采购。
商业保密: 三方均负有最高级别保密义务。泄密者自动丧失全部股权并承担天价赔偿。
这份契约,是唐枫和苏芮在李维带来的巨大诱惑和无形压力下,经过一夜激烈争论和反复权衡后,能争取到的最好条件。它像一道脆弱的堤坝,试图将汹涌的资本洪流导向可控的渠道,守护住那微弱的“星火”核心。
“希望…这是对的。”唐枫看着文件,声音低沉。他依然对李维保持着本能的警惕,那张精明的笑脸下隐藏的东西,让他不安。
苏芮则更关注现实:“钱什么时候到账?场地和设备必须立刻解决!还有…”她的目光投向工作台上的保温盒,“…它撑不了多久了。”
打开保温盒,惰性气氛手套箱内,那片覆盖着“幽灵盔甲”的锂箔样品,表面的裂纹己经如同蛛网般密集,灰黑色的氧化斑点如同扩散的癌变,几乎覆盖了三分之一的区域。那层灰白色的“盔甲”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解失效,其下的锂金属正在加速走向死亡。失败的阴影,并未因契约的签订而消散。
李维的效率高得惊人。
资金: 签约后24小时内,50万首期款己打入新开设的“星火之源”公司账户。
场地: 他亲自驱车带两人来到市郊一个新建的、略显空旷的科技产业园。一个大约200平米的、带基础装修和独立水电的小型厂房(挂牌为“星火新材料研发中心”)钥匙交到了唐枫手中。虽然偏僻,但足够独立和私密。
基础设备: 李维通过渠道,迅速调集了一批二手但状态良好的基础设备:工作台、通风橱、基础化学试剂柜、一台精度尚可的分析天平、甚至还有一套小型的真空手套箱(比研究所的更新)和一台基础电化学工作站(用于测试电池性能)。
看着空旷但总算像个正经实验室的新场地,唐枫和苏芮都稍稍松了口气。至少,不用再提心吊胆地在房东眼皮底下和研究所的夹缝中做实验了。
“这只是开始。”李维站在空旷的厂房中央,金丝眼镜反射着顶灯的光,“我知道你们的核心难题在ALD设备上。买新的不现实,等渠道弄到二手的也需要时间,而且风险太大。”他话锋一转,嘴角勾起一丝神秘的微笑,“不过…我给你们准备了一个‘惊喜’,应该能解燃眉之急。”
他领着两人走到厂房角落一个用防尘布盖着的、体积不小的物件前。猛地掀开防尘布!
露出的是一台…造型奇特、看起来由多种不同设备部件拼凑焊接而成的金属装置!主体是一个圆柱形的不锈钢真空腔室,连接着复杂的、粗细不一的气路管道,管道上安装着新旧不一的阀门、流量计和压力表。控制部分则是一个改造过的工业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触摸屏,旁边还连着一个老式的示波器用于监控信号。整个装置充满了粗犷的工业朋克风格,与ALD应有的精密感格格不入。
“这是…”苏芮疑惑地看着这台“怪物”。
“我称它为‘弗兰肯斯坦-I型’。”李维拍了拍冰冷的金属外壳,带着一丝得意,“从一个倒闭的半导体设备厂废料堆里淘出来的宝贝。主体是一个废弃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设备的真空腔室,我找人改造了气路接口,加装了精密的针阀和压力传感器。温控系统用的是淘汰的晶圆加热台核心。控制系统是请高手用PLC重新编程的,虽然界面简陋,但可以实现基本的气体脉冲注入、吹扫和温度控制循环。”
他看向一脸震惊的唐枫:“比不上真正的ALD,真空度估计只能到中高真空(10^-4 Pa级别),温度均匀性也差,气体流量控制精度有限…但是!它具备ALD工艺最核心的脉冲-吹扫循环能力!而且腔室够大,能放得下你的锂箔样品托!最重要的是…”他压低声音,“…它来路‘干净’,查不到任何敏感设备的购买记录。用它来‘优化’你们的‘幽灵’工艺,或者…尝试一些更‘大胆’的材料探索,风险可控。”
唐枫走到这台“弗兰肯斯坦-I型”面前,手指抚过冰凉的焊接口和粗糙的改造痕迹。这台由工业垃圾拼凑而成的“土炮”,虽然简陋粗糙,却散发着一种野蛮的生命力!它没有ALD的光鲜,却拥有ALD的灵魂!这简首是李维商业嗅觉和资源整合能力的绝佳体现!这个“惊喜”,价值远超那五十万现金!
“李总…谢谢!”唐枫第一次发自内心地对李维说出了这个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台设备,给了他们在绝境中挣扎、优化“囚笼盔甲”的可能!
苏芮也仔细检查着设备接口和控制系统,眼中同样燃起了希望。“真空度、温控精度是硬伤,但脉冲控制是核心。我们可以通过延长吹扫时间、降低沉积速率来尽量弥补精度不足!只要…只要我们能找到真正有效的‘幽灵’成分,或者摸索出LLZO的替代方案!”她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
星火之源实验室(姑且称之为实验室)迅速运转起来。
“幽灵”废液提纯: 苏芮利用新到的基础设备(旋转蒸发仪、真空干燥箱),开始尝试从那些浑浊的废弃清洗剂中分离、浓缩可能存在的有效金属有机物成分。过程繁琐、效率低下,如同大海捞针。
“弗兰肯斯坦”调试: 唐枫则全身心投入到“弗兰肯斯坦-I型”的深度调试和改造中。他利用李维提供的资金购买了一些高精度压力传感器替换掉老旧的表头,优化了PLC控制程序,力求让气体脉冲和吹扫时间更精准。他甚至尝试在真空腔室内加装一个简易的基片旋转装置(用微型电机驱动),希望能改善沉积均匀性——这是苏芮从失败样品裂纹走向中推测的关键。
基础材料准备: 两人利用新手套箱,小心翼翼地处理着所剩无几的锂金属箔,制备新的基底样品。每一次操作都如履薄冰。
时间在忙碌和希望中流逝。新环境的相对安全和基础设备的保障,让两人能更专注于技术本身。李维则如同一个耐心的猎人,定期出现,了解进度,提供一些必要的耗材(普通化学品、电子元件等),但严格遵守契约,绝不踏入核心实验区半步,也从不追问具体工艺细节。他的存在感很强,却又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然而,技术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
苏芮的“幽灵”提纯效果甚微,得到的浓缩液成分依然复杂不明,沉积效果飘忽不定。
唐枫对“弗兰肯斯坦”的优化虽然提升了稳定性,但沉积出的“盔甲”层要么太厚导致离子电阻依然很高,要么太薄很快被锂金属“吃掉”或崩裂。均匀性问题虽有改善,但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就在两人再次陷入技术泥潭,对着新一批失败的样品(电阻依然偏高、或出现局部氧化斑点)愁眉不展时,一封来自研究所内部的邮件,悄无声息地躺在了苏芮的工作邮箱里。
发件人:陈国栋教授(材料应用研究所,院士工作站)
标题:关于异常放电曲线数据的学术探讨邀请
内容:
“苏芮博士:
近日偶然在研究所公共数据服务器日志中,发现一条来自非授权设备上传的、具有异常特征的微小电流放电曲线数据(时间戳:XXXX年X月X日 凌晨)。该数据的电压平台稳定性与能量密度估算值,均远超现有公开电池体系理论极限,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经初步核查,该数据上传节点指向你所使用的表征二室网络端口。虽属非正常操作,但数据本身所展现的物理现象极具探索价值。
我无意追究数据来源的合规性问题,纯粹从学术研究角度出发,希望能与你进行一次非正式的交流,探讨该数据背后可能的材料学机制。若方便,请于本周五下午三点,到我办公室(主楼A座501)一叙。
此致,
陈国栋”
邮件措辞严谨温和,却如同平地惊雷,在苏芮和唐枫心中炸响!
陈国栋!材料学界泰斗,中科院院士!他竟然也注意到了那份泄露的数据!而且精准定位到了表征二室!
“他…他知道了?!”唐枫脸色发白。陈老的分量,远非李维可比!他的一句话,可能带来庇护,也可能带来灭顶之灾!
苏芮同样心乱如麻。陈老是她学术上的偶像,邮件中没有任何责备,只有纯粹学术的好奇。但这份好奇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
“去不去?”苏芮看向唐枫,眼神复杂。这是一个巨大的变数。
新实验室的灯光下,失败的样品、简陋的“弗兰肯斯坦”、李维带来的资本契约、以及陈老这封措辞温和却重若千钧的邮件…所有的线索和压力交织在一起。
李维的资本如同燃料,点燃了希望,却也引来了觊觎。
陈老的学术地位如同灯塔,可能指引方向,也可能照亮他们无处遁形的秘密。
“星火之源”刚刚点燃,尚未燎原,己然置身于资本与学术交织的复杂棋局之中。技术的内忧(“囚笼盔甲”未突破)未解,外部环境己变得波谲云诡。
苏芮的手指悬在键盘上,回复框一片空白。
是坦诚部分真相,寻求泰斗的指引?还是婉拒,继续在黑暗中独自摸索?
保温盒里,最后一片锂金属基底,在惰性气体中,静默地等待着未知的命运。那层理想的“盔甲”,依然遥不可及。
陈老的邀约,是机遇,还是深渊?这柄双刃的橄榄枝,他们接,还是不接?
(http://www.quwenw.com/book/AFCAHJ-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uwenw.com